国内企业的中高层在危机处理方面持有一定见解,日常也有所实践,但与西方大型企业相比,危机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这情形犹如一场竞赛,我们起步不慢,但速度逐渐落后。这种现象在国内企业中较为常见,值得深入分析。
一危机管理在国内企业的现况
我国众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已掌握危机管理知识,并在日常经营中实施相关策略。比如,不少大型制造企业会定期进行生产风险的评估和预防。但总体来看,他们的危机防范意识与西方大型企业相比略显不足。以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为例,通常只有在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下,才会意识到自己在应对危机方面的不足。此外,企业在日常与媒体的合作上往往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常规合作。以互联网企业为例,他们通常只是发布产品信息,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要改善当前局面,企业需增强对危机管理的关注度。需从公司高层做起,加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教育。可以定期举办专题学习,指导员工从本职工作中识别危机的各种可能性,以便及早发现危机的早期迹象并及时上报。
二国内企业危机管理的缺失之处
国内企业在危机初发阶段往往不够重视。危机一开始,传播速度就很快,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但许多企业在这一关键时期反应迟缓。比如,餐饮业在食品安全问题初现时,若不及时处理,品牌形象便会迅速受损。此外,企业普遍缺乏利用危机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的认识。许多初创企业一旦遭遇资金链断裂等危机,往往直接倒闭,未能从中察觉到自身在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问题。
企业需开展危机培训和模拟演练等活动。一线员工对危机体验最为直接,他们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并汇总问题,向管理层反映,进而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水平。
三认识危机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需主动应对危机,并具备将危机变为机遇的能力。这包括对危机的监测、预防、决策和应对等多个环节。以科技企业为例,若设有专门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便能提前预见到新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好预防措施。然而,许多企业高层并未将危机管理视为必备技能。部分传统行业的管理者认为,沿用旧有模式即可避免问题。
企业需系统性地学习危机管理知识。可邀请危机管理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讲解危机的种类、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此来填补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
四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
许多质量相关的品牌危机突发情况,往往源于企业内部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以某国产手机电池爆炸事件为例,若处理不当,将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打击。我国众多正处在品牌塑造阶段的企业,迫切需要有效的突发品牌危机管理策略。特别是在美妆领域,一旦品牌遭遇成分安全问题等质量危机,亟需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品牌声誉。
企业需构建品牌危机的预警系统,及早搜集可能存在的质量及其他风险信息。同时,应组建专门的危机应对团队,增强其处理危机的专业能力和效率。
五在危机管理中媒体的作用
当销售困境等状况出现,新闻媒体往往扮演着揭露者的角色,有时它们可能推动危机的进展,有时则可能成为障碍,甚至提供帮助。在处理涉及品牌形象的突发危机时,加强与媒体的交流至关重要。比如,某些服装品牌因材质造假被曝光,若能主动与媒体沟通协作,积极邀请媒体监督整改过程,这对重塑品牌形象极为有利。然而,许多企业在面对媒体和危机时,却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媒体的正面作用。
企业需掌握评估新闻报道对品牌形象造成伤害的严重性,并据此采取对策。比如,在面临危机时,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分类和统计,对正面、中立和负面报道分别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六建立有效危机管理体系
构建一个高效的危机应对机制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在处理危机时,控制损失的关键在于关注舆论和信誉的损害。以某知名网红食品品牌因卫生问题被曝光为例,即便产品后来证明合格,但舆论的负面影响已对其市场前景造成了严重打击。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企业各个层面。这需要各部门紧密合作,不能依赖单一部门独立应对。
危机管理中的决策环节极为关键,企业需在日常工作中构建不同层级的危机应对策略,以防在真正面临危机时做出错误判断。
企业危机处理虽有改善,但仍有许多提升空间。各位读者,请问您所在的企业在危机处理上表现如何?欢迎各位分享见解,并点赞及转发文章,让更多管理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