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分析及解决方案探讨

■ 段 鹏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

问鼎pg官网入口

疫情过后,信息泛滥的问题不断影响,我国在国际传播上遭遇了不少困难。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如何有效发出我们的声音,促进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传播挑战

目前,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已取得一些成绩,但面对信息疫情,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进入后疫情时期,国际舆论形势变得复杂,我们国家要想打破封锁,有效发出声音,面临不少挑战。此外,我国国际传播主要依赖大型主流媒体,其他部门的参与度不高,整体格局显得较为单一。以对外议题的设定为例,主流媒体往往集中关注,难以实现全方位的覆盖。

如今,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遭遇了不少质疑。有些西方国家故意散播负面信息,对我国传播造成干扰。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我国的话语力量尚显不足,塑造国际形象的任务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有些外国媒体,对我国抗击疫情的成绩进行了不实的扭曲报道。

跨文化传播重要性

国际传播本身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性。美国等国家通过将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相结合,获得了强大的传播优势。在我国,过去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相对滞后且较为冷清,这主要是因为学术界对思想史的研究关注不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有强烈的文化输出需求,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全球文化间频繁交流,我国若想减少外国人对我们的不良看法,必须让国际传播和跨文化研究紧密协作。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特点,从而为国际传播提供精确的策略。以孔子学院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为例,这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分析及解决方案探讨(图1)

传播内容局限

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长期以来主要由主流媒体负责。这些媒体的正规性和庄重性,使得报道内容多集中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成就。然而,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具体描绘相对较少,这让国外民众难以全面了解中国的真实生活。举例来说,主流媒体往往侧重于报道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而对民众日常的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则显得不足。

内容有限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国外的人们仅凭有限的报道来构建对中国的看法,往往会产生片面的认识。若他们只关注到我国的经济成就,却忽略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那么他们对中国形成的印象就难以全面和客观。因此,我们必须丰富传播的内容。

人才培养问题

我国过去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时,重点放在了新闻传播领域。然而,如今新闻传播并非国际传播的唯一内容。为了展现一个真实、多维、全面的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团队协作。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缺少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领域,我们不仅需要新闻传播的专家,还亟需掌握科技知识的行家里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联合培养尚显不足,难以满足国际传播的多元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多学科、跨领域人才的联合培养。

多方合作不足

在我国国际传播的布局中,合作不够紧密。除了主流媒体,其他部门和资源在国际传播方面参与不多。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整体传播效果受到制约。

在国际传播领域,官方与民间的协作还需提升。民间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显得不够响亮,官方的传播有时又显得不够亲切。比如,民间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在国际上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进合作,共同打造传播的强大合力。

战略体系问题

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战略规划体系尚显薄弱。理论支撑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传播内容在平衡性上有所欠缺,对外交流的表达手段较为单一。此外,在人才培养上,协作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情况表明,在国际上处理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现行的战略架构显得不够有力。由于理论基础的不足,传播手段显得不够灵活;而传播内容因话语权的不均衡而显得较为单一。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这些体系进行改进,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实力。

大家都在问,在我国增强国际传播实力上,最急需改进的是哪个环节?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这篇文章,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问鼎pg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