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社会,国际传播的作用显然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国际舆论的趋势。但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上遇到了不少难题,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国际传播的使命
新时代赋予国际传播明确的职责。我国持续进步,国际互动增多,提高国际传播效果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必然途径。这并非单纯的信息流通,更要塑造国家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比如,党的二十大提出讲述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彰显了在全球治理格局下,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坚定决心。在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一使命更显关键,在外交活动中均有体现,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推广,正是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等价值观。
为了完成这一重任,必须汇聚各类资源。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自媒体,各方力量都应齐心协力。过去,国际传播主要依赖官方力量,而现在民间力量的融入,将使传播效果倍增。比如,众多民间文化交流组织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国外民众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感受中国。
以发展实践为核心
中国的自身发展历程构成了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等报告,向全球展示了我国在各领域的真实状况。这些丰富的实践案例,构成了传播我国声音的坚实基石。在城市中,绿色发展的成效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举措,从试点阶段到全面实施,有效降低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的发展成效有助于传递中国的声音,其优势在于客观性。当外国观众目睹真实的数据与成就,他们对中国的情况接受度会更高。比如,中国的高铁建设里程位居全球首位,这样的成就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建设实力,还助于消除外界对中国的一些误解。
官方叙事的局限
官方的言辞和叙述模式在跨国交流中存在一定限制。首先,官方的语气可能会让某些听众感到疏远。举例来说,一些外国人对官方发布的白皮书等文件感到严肃、专业,难以理解。尽管中国发布了众多官方报告,但它们在普通国外民众中的传播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
外国媒体在引用中国官方的叙述时,往往也会感到一定的顾虑。在国际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中,部分国外媒体不愿意频繁传播中国的官方观点,生怕这会与它们自身的利益或立场发生冲突。以某些西方国家为例,它们在对待中国官方报道时,常常会选择性地忽略或故意曲解。
新策略下的成果
近期,我们实施了新的传播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一文,以数据为核心,通过自媒体在国内外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反响不错。数据作为强有力的证明,使得传播内容更具影响力。众多小自媒体账号纷纷转发并解读这些数据报告,吸引了众多国外人士的关注。
这些成果显示,新型的传播手段能有效弥补传统传播的不足。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它们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播中国观点。例如,一些海外华人自媒体博主制作的解释中国观点的短视频,观看人数相当多。
面临的舆论战挑战
美国部分势力对我国展开舆论攻势。他们行动有组织,从政客到媒体,再到智库,构建了一条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链。媒体散布虚假信息,智库制造话题进行所谓研究,政客则在政治舞台上煽动情绪。以贸易战为例,某些美国媒体无端指责我国贸易政策存在不公。
这种攻击极具针对性。他们不仅试图损害中国的形象,还意图在思想层面上压制中国。例如,他们声称中国利用某些技术进行虚假宣传,但事实上并无根据。这种恶意的指责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走向多元的传播
面对挑战,我国需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格局。这包括将外交部发言人等传统渠道,延伸至政府机构、智囊团、新闻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用户的协同发声。例如,在国际事务中,智库可提供深入的分析报告,媒体跟进相关报道,社交媒体用户则加入话题讨论。
第三文化人的创新实践同样值得学习。比如谷爱凌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她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得中国的文化娱乐产品得以传播全球共享的价值。展望未来,这种融合多元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掌握国际舆论主导权的关键。那么,您觉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通人能在国际传播中扮演哪些角色?